薛引生
司马迁故里韩城市的司马后裔和人民群众对司马迁怀有深厚的感情,祭祀司马迁活动世代不断,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民间祭祀司马迁的习俗。这种习俗有着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息熠熠生辉。韩城市民间祭祀史圣司马迁活动,已经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城民间祭祀司马迁习俗的历史渊源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平原东北隅,地处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全境地貌呈西北高而东南低。西北部群山起伏,苍翠叠嶂;东南部台塬川道,地势平缓。司马迁后裔的主要聚居地——巍东乡徐村位于台塬与山脉的结合部,在韩城市西南方向15公里处的巍山脚下。
徐村西靠大山,三面临沟,仅有一条道路通向外界。这种封闭型的地理环境,为徐村人独特而神秘的生活方式和人文习俗得以保持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是徐村人独有的祭祀方式。
传说司马迁秉笔直书《史记》,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恼怒而被毁书,就一边撰写,一边让外孙杨恽誊抄副本,正本由夫人柳倩娘暗中运回韩城,藏在芝秀庵。后来,司马迁因替李陵说公道话被判刑入狱。消息传到家乡后,司马家族怕因暗藏“谤书”而被诛灭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族人商议,决定改姓、埋名、迁居。长门在“马”字前加两点,改姓为“冯”,二门在“司”字前加一竖,改姓为“同”。后举家搬迁,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东麓野牛坡下,村名定为“续村”,表示为原故里高门村司马家族之“续”。后来又怕被官家识破,便取同音字“徐”。 “徐村”的含义为“双人余村”,暗指这个村里住着司马迁的两个儿子。从此,徐村一直保持着“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冯、同两姓共在一个祠堂祭祀祖宗的习俗。
司马迁死后,后裔们怀念先祖,但为了避过官府耳目,每年清明节午夜时分在徐村西北的法王庙前,以敬神的名义祭祖。徐村民谚说:“明为五社把神敬,实为子孙祭祖宗。”据说,汉宣帝时期,有一年清明节黎明时分,司马迁后裔正在法王庙前演戏祭祖,突然传来消息,说京城来了钦差,直奔徐村而来,族人惊恐万分,匆忙让戏班子和祭祖人群狂奔到村东九郎庙前,继续搭台演戏、焚香敬神,以掩人耳目。来人到后,原来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杨恽是奉母亲司马英之命为外祖父扫墓,并回舅家报喜,说汉宣帝已为司马迁平反昭雪,正式批准《史记》公诸于世。徐村人转惊为喜,喜出望外,敲锣打鼓,演戏庆贺。后人为了纪念这一转悲为喜的故事,每年清明节都要唱“跑台子戏”,用比过年还热闹的气氛来纪念司马迁,纪念《史记》重见天日的这一天。
韩城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的基本内容
韩城市巍东乡徐村司马迁后裔祭祀祖先习俗独一无二,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清明节前唱“跑台子戏”。每年清明节前一天晚上的午夜时分,徐村冯、同两姓族人由长者率领,穿着礼服,抬着香案供品,在法王庙前搭起戏台敬神祭祖。戏台上戏乐悠扬,戏台下叩拜烧香,唱戏祭祖同时进行。黎明时分戏台上突然灯火熄灭,鼓乐骤停,演员和乐人马上从台上下来向九郎庙跑去。早有准备的村民立即拆掉戏台,抬起香案,跟在演员后面向九郎庙狂奔。履失不能找,冠掉不能拾,气氛十分紧张。而九郎庙戏台上的乐人早有准备,见演员跑进,立即鼓乐奏鸣,大戏又接着开演。这种以瞬间戏台转移为主要特点的“跑台子戏”,就成为了徐村人特有的祭祖方式。一是清明节当天喜气洋洋,隆重庆祝。徐村的祭祀气氛与别的村庄不同,清明节当天,冯、同两姓族人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村巷中搭建柏枝牌楼,悬挂红绸横额,书写着歌颂先祖的联句。家家门前彩灯高悬,贴着红纸对联,戏台上唱着大戏,亲戚朋友纷至沓来,商贾小贩摆摊叫卖,村内村外到处是欢声笑语,像过年一般喜庆。这个习俗有庆贺司马迁被平反昭雪和《史记》重见天日之意,所以格外喜庆热闹。正所谓:“别村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
韩城民间祭祀司马迁习俗的演变发展
韩城市徐村民间祭祀史圣司马迁的风俗,寄托着世代司马迁后裔对司马迁和先祖的深深缅怀和景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善,迄今已扩展为韩城全市性的祭祀活动。韩城民间祭祀司马迁主要形式有以下六种。
1.改地名为司马迁鸣不平。徐村村西有个野牛坡,古时因常有野牛出没伤人而得名。徐村人迁居此地后,根据“老牛力尽刀尖死,自古忠臣无下场”的民谚,把它改为“老牛坡”,以表示对司马迁含冤而死的愤愤不平。
2.建造“司马双峰”祠堂纪念司马迁。司马迁遭遇不幸后,徐村人采用隐晦的方式祭奠和怀念这位先祖。徐村有个老祠堂,门匾题额为“汉太史遗祠”。因为司马迁与其父司马谈都曾任“汉太史”之职,这个祠堂名为纪念司马谈,实际是为纪念司马迁父子而建。祠堂主楼楹联写道:“史笔壮山河英灵万代,拳忠光日月俎豆千秋”。横批为“德垂后裔。”后人称这个祠堂为 “司马双峰”,是徐村的暗八景之一。
3.建庙修墓,明敬法王,暗祭司马迁。徐村人在村西北修建了一座“法王庙”,庙后暗暗埋葬着司马迁的忠骨,并修了一座墓冢,人称“真骨坟”。按照这里的习俗,每年清明节天朦朦亮,人们便到这里敬神进香,表面是敬奉法王,实际是为先祖司马迁扫墓。庙东坡下建了一座石牌坊,横额是“法王行宫”。如果把这四个字倒读谐音则为“宫刑枉法”,用以表达人们的无声抗议。
4.唱“跑台子戏”。每年清明节,徐村人都要连唱三天大戏,正台戏设在“九郎庙”。但前一天却在司马迁真骨坟前法王庙前搭好戏台,午夜时分冯、同族人由长老带领,着礼服、抬香案、带供品在法王庙戏台祭祖唱戏。黎明时分突然全场灯火熄灭,鼓乐骤停,演员不得卸妆,乐人携带乐器,马上从台上跳下向九郎庙跑。村民们则立即拆掉戏台,抬上香案随演员一起奔跑至九郎庙。接着九郎庙戏台鼓乐响起,大戏又唱了起来。据说,徐村有五家唱社,同姓四家,冯姓一家,每年轮两个唱社演对台。演对台戏的时候,东台和西台互相窥视。东台开戏在先,东台一开演,西台马上就开演。而黎明时分向九郎庙跑的时候,东台却要紧盯西台,只要西台有“落”的趋势,东台马上做好“跑”的准备,而西台却要尽可能地掩饰以免被发觉,以便把东台摔在后边。这就是“东起西落”之说。在九郎庙演戏时,双方胜负无专人评定,因为唱戏的目的只在于纪念先祖司马迁,而不在争胜负。
5.司马迁祠墓的祭祀活动。司马迁祠墓是纪念司马迁最宏大的建筑群。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芝川镇南的高岗上。史载司马迁祠墓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据说其城堡式建筑共用了526500块砖,以合《史记》526500字。登祠需上99级台阶。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司马迁祠建于99级台阶之上,象征着司马迁在文史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祠前第一座牌坊上刻“高山仰止”,表示后人对史圣的敬仰之意。献殿楹联刻着“鸿篇泽古今百代昆裔犹承惠,直笔倾中外九州山川俱有荣”。每年清明节,徐村、华池、高门及十村八社的人们都要敲锣打鼓吹锁呐,成群结队登山入祠祭奠司马迁。
司马迁祠墓的祭祀活动庄严肃穆。祭祀仪式有:鼓乐齐鸣,燃蜡上香,敬献祭品,恭诵祭文,三拜九叩。仪式完成后又到陵墓前祭扫。扫墓时要把柳枝插在坟头,意为祈祷先祖灵魂永存。接着要把供品献馍从坟头上滚下来,大人小孩抢食,吃馍沾福。据说孩子吃了献馍,便能受到祖先灵气的感应,会更加聪明。这天,参加扫墓的姑娘们都要折一枝迎春花插在坟头,意为司马迁夫人柳倩娘告慰丈夫:春天来了,你的冤案已经昭雪。有一些姑娘则把迎春花戴在头上,表示对先祖的怀念。小伙子离开司马迁祠墓时,都要折一枝柏树枝带回家插在案头的笔筒里,表示受到先祖的庇荫,更要发奋读书,继承司马迁精神,让司马迁文化像松柏长青,永垂千古。
6.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改革开放后,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又勃然兴起,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强烈。
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在经过两千余年的延续和传承后,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军侵华时于1942年停止,解放后因破除迷信而无人问津,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没有人敢于提起,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扫墓祭祀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成立,在其倡导下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逐渐恢复。2004年根据徐村当地长者的回忆及相关资料的记载,组织演出了一场“跑台子戏”,陕西电视台对此进行了实地拍摄。2005年中共韩城市委、市政府投资400多万元,组织“风追司马”大型直播文化活动。同年8月,由韩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史记研究会等主办的“国际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韩城召开,莅临会议的陕西省副省长罗振江和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200余人一起到司马迁祠祭拜了司马迁。
从2006年清明节起,由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牵头,徐村、华池、高门和合阳县新堡村的司马迁后裔参与,社会各界广泛参加,大规模的清明节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迄今己连续举办了三届,一届比一届规模和影响更大。渭南市人大、中共韩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和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中心的领导及各届群众2000余人参加了2008年清明节的民间祭祀活动。目前,由民间组织牵头各界广泛参与的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正在进一步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韩城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的重要价值
司马迁民间祭祀活动自西汉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它只存在于司马后裔居住的村落,参与范围是韩城市及其周边县市;二是祭祀形式、内容、对象具有其独特性、唯一性。冯、同两姓千百年来,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宗,此种祭祖习俗在中国绝无仅有;三是具有极强的戏剧性。情感由最初祭奠时的悲伤转为喜悦,发展到每年清明节时热闹欢喜,像过年一样喜庆;四是表象与实质的非统一性。冯、同两姓人家祭祖唱戏,表面上是在法王庙唱戏敬神,实质上是为祭奠祖先司马迁;五是表演地点、人员的瞬间移动性。演员从村北的法王庙快速奔至村东的九郎庙继续登台演戏。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相当惊人;六是举办时间的固定性。唱戏的开始时间固定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午夜,转移奔跑的时间则在次日黎明时分,尔后持续三天;七是参加表演的戏社之间存在着比试性,双方互相窥视,随时做出反应,但不论胜负。
韩城市民间祭祀司马迁活动有着重要价值。一是司马迁后裔祭祖习俗独一无二。历2500多年不衰。祭奠形式及当地的风俗、建筑等都为研究司马迁其人其事和《史记》有关历史问题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历史上对司马迁后裔存在与否没有定论,徐村的民间祭祖习俗及族谱记载,恰恰证明了司马迁后裔两千年来繁衍兴旺、生生不息。三是祭奠形式具有一种强劲的凝聚力,营造了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为共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薛引生,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