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兆琦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史记》中有6篇少数民族传记,其它某些篇章也涉及到中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民族观。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中国境内各民族都是黄帝子孙、都是兄弟的思想。司马迁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可以上推到五帝,这五帝的顺序依次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不仅如此,而且此后近两千年的夏、商、周、秦的帝王也都是黄帝的子孙。关于匈奴民族的来源,以《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为最早,除此之外不见于西汉的任何典籍。司马迁生活在汉与匈奴长期为敌的时代,独能排除对匈奴的任何侮辱之词,而采取了有利于民族平等友好的传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关于东越、闽越的问题,司马迁选取了“越王句践之后”这条既有历史可寻、又有利于平等友好的说法,将带有侮辱性的说法一概排斥不要。《史记》这种各民族都是黄帝子孙的提法,已经深入我国人心几千年了,它已经成了一种信念、一面旗帜、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它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几千年几万年里它还将起着更巨大、更长久的作用。其二是同情弱小,反对压迫、扩张、掠夺的思想。《史记》中记载了一些汉族人到其他民族中去做君长的事情,司马迁没有把他们说成是给少数民族带去火把,给人家照亮漫漫长夜;相反,倒是他们“魋结蛮夷服”、“从其俗”地融入了兄弟民族,成了兄弟民族的一员。这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不带任何恩赐、侮辱的成分。从汉代建国到武帝即位前的60多年里,除匈奴外,汉朝与其他周边民族基本上都是生活在这种各行其是、互不干扰的相安共处之中,司马迁对这种关系是赞赏的。但这种关系从武帝上台就开始破坏了。司马迁对汉武帝最不满的地方,一是儒学加酷吏的国内统治,一是以贪欲扩张为宗旨的对周边民族的战争。汉武帝所进行的战争主要有伐匈奴、伐南越、伐东越、伐朝鲜、伐大宛、通西南夷等等。其中除伐匈奴具有自卫反击的性质外,其它都是赤裸裸扩张主义,是侵略性的。司马迁既谴责匈奴统治者对汉朝北部边境的掠夺、入侵,又对汉武帝的大举讨伐深感劳民伤财,其内心是很矛盾、很痛苦的。除此之外,对于汉武帝所发动的其它战争则一律采取了批判、谴责的态度。在《南越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西南夷列传》等篇中,司马迁都立场明确地站在了受侵略的少数民族一方,而对那些挑起战争、怂恿汉武帝发动战争的涉何、唐蒙等通通予以谴责。司马迁在这些篇章中所使用的方法,一是表现受侵略一方的忠义人士为维护本国利益所进行的正义斗争,与他们的有效抵抗,给汉朝侵略军所造成的有力杀伤;同时揭露汉朝侵略军内部的种种黑暗与汉朝将领的卑鄙与自私。二是大笔触地描写由于汉王朝发动这些不义战争,给汉王朝统治下的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